2014年8月11日星期一
中德電動車頂層設計 政治下務虛之舉
在2010年的地緣政治態勢要求下,中電動車德合作關系確定順理成章。長期執政的默克爾每年所做的事情,就是不斷鞏固並深化雙方合作,雖然德國總理的努力尚未收到明顯成效,但她畢竟占領了這塊地盤。
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七次訪華,僅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默克爾訪問的成果如何?
一場大學講演、一次僅具像征意義的“中德電動車項目啟動儀式”、見證寶馬與華晨的續約堆高機簽署。唯一拿來反復咀嚼的,就是中德充電接口標准的統一,而細節尚在完善中。這樣的成果顯然物料架無法填飽媒體的胃口,而股市在此之前漲停的相關企業股票,並無實際利好支撐。
迄今為止,尚未有輿論苛責兩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引導上不作為。因為雙方對新能源車(基本上就是電動汽車)合作舉行了不計其數的會談,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
在電動汽車領域,雙方已經達成牢固的伙伴關系,在宏觀上已經做了政府料架應該做的事。剩下的,無論研發、銷售、購買、使用、維護,都屬於標准的市場經濟行為。政府固然可以出台刺激政策引導,但並不能代替市場自身的決策。
在大量文件簽署的前後,先後有與比亞迪合資創立的“騰勢汽車”、寶馬與華晨合作打造的之諾電動車品牌等企業級合作。不過,這兩個品牌的銷量乏善可陳。
一個事實是,中國和德國,都在新能源車的市場啟動方面處於落後地位。雖然所有國家的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的發展狀況都滯後於先前的規劃,但中國和德國落後得更多,兩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休眠狀態。而兩國政府著力推動4年的全方位合作,並未對該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至少目前的狀況不盡如人意。
博主好站推薦: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