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星期日
地中海邊烏魚子
今年夏季到普羅旺斯租了間農舍烏魚子半居半游,有天開車兜風,逛到馬賽西邊的漁港瑪提格。既是漁港,必有海鮮,吃海鮮遂成一行四人來訪的主要目的。在一家小館子坐定,大伙公推我看菜單,我的法文程度極馬虎,就是讀菜單還勉強過得去,這一回卻一眼就瞧見一個陌生的單字,這poutargue,究竟是什麼玩意呢?
“那是本地的特產,”胖胖的掌櫃解釋說:“就是鹽漬風干過的灰鯔卵,下酒很好吃。”那不就是烏魚子嗎?這倒稀奇了,我早知意大利的薩丁尼亞和西西裡這兩個島嶼都出產烏魚子,卻不曉得普羅旺斯人也吃這一味。
四人合點一份嘗嘗,大大的瓷盤上擺了黃檸檬,還有八、九片切得很薄的烏魚子,色澤比我熟悉的烏魚子深了點,紅中帶棕。掌櫃建議,食時宜擠點檸檬汁,淋少許橄欖油,我聞言照辦,一吃便明白這種食法有其道理,因為這裡的烏魚子未經炙烤或油煎,基本上是生的,味較腥、略鹹,質地則偏干,甚至有點硬,加點油和酸檸檬汁,有滋潤與去腥的效果。我覺得還是福建的烏魚子較可口,不過這說不定是我先入為主、吃慣福 建口味之故,搞不好人家普羅旺斯人會嫌福建貨較油膩,味道不夠濃呢。
我從小就愛吃烏魚子,這是從母系傳承過來的口味。兒時跟著媽媽到福建的外婆家食“腥臊”(意指吃一頓大餐),桌上必有盤烤烏魚子,一片片橙黃帶紅,間雜著潔白的蘿蔔片與斜切的青蒜片,煞是好看。外婆家的烏魚子可不是店裡隨便買來的,而是她老人家親自選購新鮮魚子,請人腌制而成,形體特別碩大,顏色也格外飽滿。
外婆烤烏魚子必用炭爐,魚子烤前需浸泡米酒一會兒,而後仔細剝烏魚子除薄膜,置於燒紅而無焰的木炭上烤之,其間需不時翻面,烤到兩面金黃起泡,此時的烏魚子外層似焦未焦,裡面則未全熟,軟嫩油潤,有股原始而迷人的味道,佐以甘甜多汁的冬季蘿蔔,滋味一濃陳一清新,口感一軟一脆,彼此烘托,相得益彰,嗜之者如外婆、媽媽乃至我,皆以為美味至極,惡之者如父親和我的丈夫卻覺得太腥,簡直難以下咽。人的口味差異竟如此之大,真是說不出道理的事,令我不禁想起宋人蘇易簡廣為傳頌的食家口訣:“物無定味,適口者珍”。
日本人在十六世紀時開始食用此物,日本人稱之為“唐墨”,因為其模樣肖似墨,由這個“唐”字看來,烏魚子或有可能是從中國傳到日本。這下子問題來了:中國人是怎麼學會腌漬烏魚子的呢?我不知翻了多少資料,都得不到定論,倒是讀到,地中海一帶早在三、四千年前便已有類似食品,據信是腓尼基人所創制。南歐諸國至今仍視烏魚子為美味,意大利人稱之為bottarga,法國人叫它boutargue,在西班牙人口中則是botarga,這三個字加上瑪提格人說的poutargue和希腊文裡的avgotaraho,都是從阿拉伯文中的bitarikh衍生而來。說來說去,會不會搞了半天,不論是中國、日本的烏魚子,統統是地中海文明的遺緒?難道說,我在普羅旺斯吃到的干硬烏魚子,才是它的本色?
博主好站推薦: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